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DA.DA!專訪] 北京「社會型藝術家」-鄧大非Deng Daifei


剛認識大非哥的時候,他學著我咬字短短臺灣的口音,說是從周傑倫的歌學來的,讓同樣在異地工作的我們,馬上熱絡了起來…

大非哥09年秋天在英國蘇格蘭一個叫做Huntly的地方,參與了為期三個月的駐地藝術家計畫PALACE OF PUZZLES: The Legacy of James Legge,這是與小編認識的契機,因為說著同樣的語言,卻來自兩個城市,所以很自然的有著合拍的節奏。私底下的大非哥,是個很幽默的人,但他說,”藝術家要有藝術家的形象,所以不可以把一些不正經的照片貼出來呀!” 工作時的大非哥,讓我著實瞭解來自北京藝術家的熱情/堅持/原則,還有與當地人互動的真誠,他有自信的在小鎮民眾面前大聲唱著自己語言的歌,聲音宏亮中氣十足,有時候則非常認真跟當地人解釋他作品的想法。但我覺得最棒的是大非哥擁有他所謂的:社會型藝術家”的特質,無時無刻他的態度永遠保持積極,一直帶著笑容與不同群眾溝通,不厭其煩得與每個人傳達他的想法,小編在此想跟大非哥說”你好牛喔!”』


採訪時間 2010/5/2 9.30pm
訪談地點 Beijing北京-Taipei台北Skype連線

Meigo:可否簡單對讀者介紹您這幾年的藝術創作歷程?

大非:我主要的創作歷程主要是從美術學院開始的,我在大陸本科階段是在東北師範大學, 本科的四年主要專業是油畫,研究生是在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藝術系就讀,專業是「綜合空間造型」,這是一個總體的名稱,我主要的創作形式是"錄像藝術"與"行為藝術",畢業之後來到北京。這幾年創作主要是和不同的社群合作,例如在不同的社區、鄉村、還有城市裡面不同的族群,都是藝術圈以外的人,作品中比較強調和他們互動的那一部分,同時我也作一些像草圖,文案等這些東西。

Meigo:請問是何種草圖跟文案呢?

大非:因為我的創作可以分為兩部份,一個針對藝術家本體的心性體驗為主,令一層面是以藝術家的社會身分與不同層面人的互動;一個是對內,一個是對外的,對內的部份形式是以傳統的繪畫、攝影,裝置為主,強調自我表達的體驗,也是發生在工作室內部的藝術。那麼對外的主要是跟不同的社群還有團體合作,這是一種社會型的藝術,更多的形式表現為藝術事件。

Meigo:就您所說的這些創作歷程是跟你以前求學的創作跟想法都是有延續的嗎?之後有發展更多的東西?

大非:對。因為我在研究生階段,主要是以身體藝術為主,那時後特別喜歡行為藝術的表演,自己很喜歡,但是在人多的面前,那種現場的表演,覺得有點兒不好意思,有點害羞。所以我特別喜歡把身體的表演做成行為錄像,後來到了北京我的藝術觀念也發生變化,因為接觸了不同的社群,更多藝術圈以外的人,隨著這種積累的增多,我就開始跟他們合作,是這樣的一個變化,但我覺得我的藝術線索還是以強調以"身體"為媒介,保持我一貫的”身體思維”。


作品:無敵劍 圖片來源: 鄧大非博客

Meigo:請問您另外一個教師的身分與現在做的藝術活動有什麼連結嗎?

大非:是這樣我認為教師是一種職業,教授藝術技巧作為一種生存來源,也許與世界大部份的藝術家都有著相似的經歷,像是中國大陸的徐悲鴻,潘天壽,西方夏加爾Marc.Chacare這些以前的藝術家,他們都有過教學的經歷……

教師是一份職業,那麼從我創作上面來說,我覺得我在那種社會型的藝術中,我沒有特別強調是老師的身分,跟不同的社群、社區,族群合作的時候,我都是以藝術家的身分來突出的,並不是以老師的身分,我覺得藝術家的社會身分和社會態度更重要。

Meigo:那請問您在扮演這兩個角色有很明顯的區分嗎?

大非:還是有的!  我覺得創作的時候我還是一個藝術家, 我在歐洲的許多項目都是在藝術家的身份下展開公關的, 這樣的話會更自由一點。

Meigo:在您心目中何謂最完美的藝術/設計作品?

大非:恩~我覺得你這是在問我一種標準,以目前來看呢,從美學的層面上看,就視覺與形式上面來看。藝術家的個體創造,在這個時代,比不上電影、娛樂工業。這些媒體工業,這些工業化的生產阿,大的製作,已經遠遠的超越了藝術家個體創作的那種營造的視覺奇觀,那種視覺是非常完美的,視覺上也非常震撼,而且它帶給人的那種誘惑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對個體藝術家營造的完美標準沒有太大的期待,但是非要強調一種標準的話,我現在更是傾向一種就是……從個體藝術創作角度來講是一種直逼”人性”的一種藝術作品,我覺得這樣對我來說是一種有意思的,可能說不是一種完美的創作,雖然形式上不一定好看,但是對你思考和一種生命狀態具有一種啓迪的作用……一件好作品總是會讓你去思考,會去想它,會去翻來覆去的想它,這樣的魅力我覺得就夠了,這也是一種標準吧!

Meigo:根據您的說法好像跟設計的定義有很明顯的區分?

大非:對,我覺得我還是把設計跟藝術區分開來看待,藝術就是藝術,設計就是設計,我覺得設計不是我的專業,首先來說「設計」必須是服務型的,他是”功能化”的,當然是有藝術類的設計,但是我覺得既然「設計」兩個字的日常語言中,常常強調那種”服務性”與”功能性”,所以它背後要有一種目的。
作品名稱:烏托邦股票 / 媒材:版畫/ 藝術家:烏托邦小组(鄧大非+何海)
創作时间:2010/ 尺寸:31×22cm
圖片來源: 荔空間
 「藝術」的話我覺得前提就是”自由”,一種”自由的實踐”,可以不帶現世的目的性與功能性,可以說它現實的功能性是非常的虛,我跟何海組成的烏托邦小組實際上就是很明確的強調了藝術的性質,藝術其實就是一種烏托邦,它是一種虛擬的存在。

Meigo:那像蔡國強這樣成功的當代藝術家的例子,您個人的看法怎樣?

大非:我當然是認為蔡國強是一個很成功的藝術家,而且他的啓發點是從日本跟歐美系統裡面成功的,當然他也參加了很多政府的慶典專案! 如APEC會議,奧林匹克的煙火這些東西,他的作品比較好玩,我覺得蔡國強作品有趣的地方不僅僅是一種東方的材料和氣質,那種好玩就是我說的那種作品中呈現出對自由的表達,而那種自由的表達在歐美藝術歷史的系統裡又沒有,且又非常的中國,所以這是我理解他首先在歐美非常成功的因素之一吧!
但是我不認為他是一種設計,儘管他是為APEC跟奧運的煙火,其實就是一種“活兒”,然後透過媒體這樣的報導,國家的這種活動需要這樣的藝術家獻藝的時候,就由他完成了這樣的任務。

Meigo:您在業界所看過認為很失敗的作品, 但它卻依然大紅大紫的, 您認為主因是?

大非:我覺得就像剛才蔡國強的例子,像是APEC的火炬阿、奧運的大腳印,這樣的作品肯定是大紅大紫的,主流媒體的報導與宣傳也儘量的顯示一種關於權力的表徵。但是我覺得這是他眾多作品中兩件失敗的作品,對我來說肯定沒有其他那些爆破類的作品來的有趣有力量,以前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原始的爆發力,但在這些政府工程裏面,在這種“活兒“裡面 我只看到一種小小點的聰明,呵呵!但是也沒辦法,我特別能夠理解任何藝術家在與種體制合作當中本身都特別脆弱,所以必然有妥協,所以說從實踐性和可行性的角度來說,我給他打75分,但是從藝術性來講我只給他打60分,(呵呵!真的阿!大非哥好嚴格阿!)


 2001 蔡國強APEC大型景觀焰火表演 APEC Cityscape Fireworks

Meigo:那可以告訴我們,您的創作作品中最滿意的是那一樣呢?

大非:我很多作品我也很不滿意,但是我覺得創作中最滿意的一點是就是說在創作的過程當中,那種作品帶來給我的那種”驚奇感”,那種「驚奇的快感」是我特別欣賞的,~它往往不是你事先設計出來的,你只能說是一種方向 你可能做不出來,也可能做出來了,就是那種好奇心的滿足,對我來說就是一種體驗,那種驚奇對我來說是一種期待最滿意的一個部份,就是實踐藝術過程中的一種快感。

舉例來說我04年做了一個錄像,作品叫做“神州19號宇航員”的時候,在杭州的一個城市裡推一個屎殼郎的毛球,那個毛球是我用黑色的人造羊皮做的,拍攝的過程,我更換了很多場地,拍了三天,做這個行為,就像惡作劇一樣出現在不同的公共空間裡,但我把它們剪接一起的時候還覺得蠻好玩的,我從來沒想到過那樣的一種感覺會出來,那時後給我一種很大的驚奇感跟刺激!


Meigo:那您在播放的時候,觀眾的反應如何呢?

大非:我覺得是很有趣的,04年中國美術學院辦的電子媒體藝術節主題叫做“迷宮”展覽. 很多媒體記者被找來,都說很有趣,也都過來拍攝。

Meigo:請您與讀者詳細說明您個人表達藝術創作作品的主要方式為何?請問在近代中國藝術圈內有分不同藝術派別嗎?

大非:我覺得中國藝術圈內是有的,就像其他國家和文化圈,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流派,這跟人性有很大的關係,思維相近的人容易走到一起,也容易形成流派,這個太正常了。

Meigo:請問您的藝術教育的研究目的是甚麼?

大非:對一個美術老師來說,我覺得藝術教育的目的,希望透過藝術的方式來鍛鍊提高學生的想像力,讓他們在創作的時候找到更多可能性的方法,因為我覺得人生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是我覺得我們遇到困難時不能有過於太多的抱怨跟藉口,現實總是這樣,承認現實的不公平,要有勇氣面對. 所以在藝術的實踐中, 我強調學生在發展想像力的方式上,尋找“可能性”。

Meigo:您做為美術老師, 您對於中國的美術教育有甚麼看法?

大非: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大,我比較反感的是中國美術教育系統中的「應試教育標準」,例如我在讀高中的時候,藝術只是當中我的一個愛好,這種應試教學的目的就始終一直讓我思考怎麼去做題,我學習的目的其實都是為了做題,得高分.周圍的同學也都變得很功力,變成學習只是通過一種考試的手段,這種體制把好奇心都泯滅了覺得它不重要,所以我覺得中國的初中跟高中生特別的缺乏想像力,面對問題很少去找到可能性,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夠多。



Meigo:您認為做為國際性的藝術家, 該具備的要素跟能力是甚麼?

大非:我覺得首先是”作品”,這是基本要素,你的作品在不同的領域中有效,能夠喚起一些更多的關注和思考,第二,我個人比較看重的是藝術家的格局觀 .對藝術家來說也非常重要。

Meigo:您認為做為優秀的策展人應該具備的要素與能力是甚麼?

大非:我去年和何海策劃了798藝術節(2010),以前在畫廊時曾經擔任一些策展人的工作,在杭州讀書的時候跟同學們與上下級的校友,一起做過挺多的藝術活動,有過一些經驗,但我覺得優秀的策展人優秀的能力應該是具備一套策展研究方法,他對工作視野,切入問題的角度,還有他採用的一些策展的方式,我覺得都應該是獨特的,第二個我覺得策展人應該要具被各種統籌資源的能力,這個挺重要的,這個做好了就是相當優秀了。

詳情請點 798藝術節青年藝術家推薦展策展人鄧大非、何海專訪

Meigo:作為藝術家您既是美術教職又是策展人,請問您如何清楚的區分這些角色?您比較喜歡從事哪一項?還有您如何調配自己的時間呢?

大非:我更喜歡藝術家的角色,因為很自由,在工作室創作的時候,非常享受。

Meigo:根據報導,最近大型的藝術拍賣會,所賣出的中國藝術品價值已經有超過英國與美國的趨勢,想請問你未來中國的藝術會不會呈現商業化的走向呢?

大非:未來總是會有不同程度的商業化,這是一個大的趨勢,因為這個社會本來就是資本和權力來控制的,這是一個市場化的結果,如果你不具備把這樣的東西變成商業的價值的能力的話,你怎麼生存呢?那只能說是一個業餘的狀態來搞,那也很好,不過你還是要維持自己的一個生存主線,就是有分職業。

Meigo:像畫廊他們代理的藝術家,是否要簽長期的約?因為大家認為藝術家還是需要從事一份工作來維持生活,但是有些藝術家被環境迫不得已要從事不想作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你怎麼看?

大非:我覺得這是個老問題了,在英國歐美中國也是,有些作品很好的藝術家,但在是在市場卻銷售的並不好,我身邊常常看見這些情況. 有些賣的非常好的藝術家,後來就為了市場上不同的訂單接單這樣接活兒,這也是一種選擇,我相信每次接單也有一種快感,像是安迪‧沃荷Andy Warhol ,傑夫‧昆斯Jeff Koons,這些人不也一直是這樣子嗎,他們並不迴避市場。

圖片來源: Wikipedia

Meigo:看過您的經歷後發覺您經常參與國內外的藝術合作案, 根據您的經驗對於國外與國內的藝術活動不同處是甚麼?有甚麼讓您印象深刻的事發生?


舉例來說像是英國的 Deveron Art,我覺得就很棒!比較有趣的一個機構還有一個很棒的團隊,而且在一個很小的城市裡面,在那裏呆著特別優美舒服,很難忘!這樣的經驗在國內我是沒有的。
 Gordon Square, Huntly 圖片來源:wikipedia

Meigo:請問您想要與台灣或者其他國家哪些藝術單位合作?為什麼?

大非:台灣的藝術空間我不是太瞭解,但是臺北MOCA,如果有這樣合適的空間或畫廊空間,我實際上很想到台灣去看一看,但是在藝術上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合作單位,所以一直還沒實現願望,但我未來希望能夠到臺灣看一看,因為我一直對台灣很有興趣。

Meigo:最後可以簡單說明您未來2年的目標與計劃嗎?

大非:我今年的目標計畫挺多的,幾天後的波蘭的項目,九月英國曼徹斯特的亞洲藝術三年展,還有十一月在北京有一個公共藝術的項目跟波蘭有關,年底的時候想作一個大的個展這樣,一直到明年春節之後。

Meigo:可以請您提供之後這些展覽的追蹤報導嗎?

大非:好的!會發在博客上,或FB上。

Meigo:請問最後,您有想藉由我們DA.DA!報導說出想[碎碎唸]的事嗎?請不要客氣,盡情舒發!

大非:因為我知道一些西洋美術史,我覺得DADA(主義)呢這個名字,實際在藝術史上是一個具有顛覆性與破壞性的運動,基本上我期待DADA具有獨特的立場跟態度,我反對DADA變得不溫不火,我希望DADA雜誌能夠多報導一些能夠在世界上發起能夠喚起人們的好奇心,或者能夠滿足人們那種創造方面的人的慾望,我覺得這樣的話,還是比較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DA.DA!小編們:是的!我們一定會努力的!)

 ------------------------------------------------------------------------------------------------------------

鄧大非簡歷 博客
2005 研究生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藝術系              
以往創作著力以身體為媒介的行為錄影藝術。近年來以團隊Utopia合作的形式實施系列的藝術專案。從跨越一年的家庭美術館計畫;英國的傳教士計畫——理雅格的記憶之宮;到策劃強調以藝術教育為主題的798藝術節,鄧大非遊走於本土與國際之間,在帶有一定文化研究性質的方法基礎之上工作,作品一度強調介入特點的藝術事件的偶發特質,在日益被權力、娛樂、媒體化的現實面前,突出極端化的個體表達方式。並出版相關的理論書籍。現居北京。
參展
2003   6 《六月一日就這樣開始了》藝術活動  虎跑寺  杭州
2003   8 《八月八日行》藝術活動  大禹陵  紹興
2003   11《裝置展》中國美術學院  杭州
2004   2 《雨轉晴》藝術活動  寶俶山  杭州
2004   3 《格式化》展覽  NO31藝術展示空間  杭州
2004   4 《混凝土》展覽  411畫廊  杭州
2004   11《迷宮》2004 中國新媒體藝術節  中國美術學院  杭州
2005   5 《透明的盒子》展   SOHO現代城  北京
2005   5 《體驗與知覺》北京電影學院首屆新媒體藝術節   北影   北京
2005     《FOLLOW ME》中國當代藝術展 《森》美術館  東京  日本
2005   6 《土耳其錄影節》 《x畫廊》  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
2005     《首發展》(與藝術家大相合作)兩萬五千里文化展示中心—長征空間  北京 
2005   7 《以身觀心——中國行為藝術文獻展》 澳門
2005   8 《規則可能》  浙江省展覽館  杭州
2006  11  第二屆上海多倫青年美術大展  上海
2007  7  《交互中》2007屆橫濱新媒體藝術影像節  日本
2005   3 《雙向閱讀》攝影展  方向畫廊  杭州
2005   4 《讓一個念頭被看到》 現代美術館  杭州
2005 11 應愛爾蘭《歐洲文化之都》藝術節邀請,舉行駐地藝術家創作活動  科克市   愛爾蘭              
2006   1   舉辦《際遇》中愛兩國藝術家影像作品及紀錄片放映活動,此活動為《影像百年祭》系列活動之一  地點:COMMON PLACE  杭州
2006  3 《抬頭見喜——2006國際.杭州當代藝術個案展》鳳山空間,方向畫廊,     
               commonplace 杭州
2006  3 《開門見喜——2006國際.杭州當代藝術個案展無錫巡展》北倉門藝術中心  無錫
2008 1—10《家庭美術館計畫》與藝術家何海合作  上海證大美術館  上海
2008     《兩個端點-2008華人當代藝術展》 PALAZZO FRISACCO  Tolmezzo  義大利
2008 12  克勞德王子基金會贊助,到烏蘭巴托開展《開放的學院》藝術教育專案  蒙古國
2009  3《向厚看》青年藝術家聯展   站臺中國  北京
2009 7—10  受蘇格蘭Dever art 藝術基金會邀請舉辦獨立藝術項目《理雅各的記憶之宮》,
與藝術家何海合作   英國
2010   策劃798藝術節
 
出版圖書
2003   6  《六月一日就這樣開始了》
2003   8  《八月八日行》
2004   2  《雨轉晴》
2004   3  《混凝土》
2005       《替補》
2005       《雙向閱讀》
2006    3 《抬頭見喜》
2008       《閱讀現場》
2008       《家庭美術館計畫》  
2010       《理雅閣的記憶之宮》
作品被出版或收錄(節選)


《江蘇畫刊》江蘇美術出版社
《透明的盒子》 策展人馮博一  
《FOLLOW ME..》 (森 Mori ) 美術館   東京 日本
《遷徙者的家園—— 從綜合繪畫到綜合藝術教學十年》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OBSESSION》土耳其錄影節圖錄   X 畫廊 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

獲獎、收藏

作品《神州十九號宇航員》參加北京電影學院首屆新媒體藝術節,獲《VIDEO》獎
作品《無敵劍》獲橫濱新媒體藝術影像節銅獎
作品《傷》 獲橫濱新媒體藝術影像節入圍獎
策劃《抬頭見喜》展 入選2006年度最佳展覽
系列攝影作品《家庭美術館計畫》被證大美術館收藏
作品《遐邇觀珍》被亨特利城市美術館收藏  英國


鄧大非推薦訪問藝術家
段英梅http://www.yingmei-art.com/zh/

採訪/編輯 Interview/Editor

1 意見:

Mei-Mei Tiffany 提到...

He is the artist you met in Huntly!! ;)

張貼留言